Site icon 馬姐漁舖

海鮮 | 台灣四季海鮮指南:如何在對的時間,吃對的海鮮?

聰明選購海鮮

聰明選購海鮮

台灣是水果王國,大家幾乎都知道什麼季節該吃什麼水果。春天桃子、夏天芒果、秋天柿子、冬天水梨。但你知道海鮮也有季節性嗎?

根據氣候與洋流的變化,台灣周遭海洋能捕捉到的魚蝦蟹貝都不一樣。例如,春天正是竹筴魚肥美的季節,夏天在地的鯖魚盛產,不必遠從挪威或冰島進口。

消費者要主動選擇本地海鮮購買,鼓勵、甚至要求店家提供台灣本地漁產。

台灣目前嚴重的問題是,從最上游的崁仔頂批發、社區菜市場到一般餐廳,都出現魚種銷售單一化的狀況。

進口鮭魚、大比目魚(假鱈魚)、挪威鯖魚成為主流,大量採購、進口壓低成本,替代了本地魚種,也使得一般人想在台灣社區魚市場看到本地海鮮愈來愈困難,想改變這狀況,必須要由消費者推動才最有力量。

消費者可以主動選擇本地海鮮,鼓勵、甚至要求店家提供台灣本地漁產。(王建棟攝)

另一個重點,是消費者先要懂得魚的故事,先不要有「吃海鮮就不永續」的罪惡感。例如,一味地認為底拖不是永續漁法,所以底拖的魚就不吃,但其實在實務上,有很多魚種、蝦類沒有底拖就無法捕捉,例如,白鯧、紅喉、部份蝦蟹類。

其實每條魚都有牠的故事,認識每種漁法、每條魚是怎麼來的,適量地吃。而漁法上要有保育概念與節制,珍惜每一條魚,真正的問題是管理。

懂得吃當季,才能吃到最新鮮、價格最合理的海鮮,避免仰賴進口的冷凍海鮮,才能幫助在地的水產從業人員,也避免進口海鮮製造大量的碳排放。

好好吃海鮮,不僅兼顧美味健康,更能對海洋資源永續有所貢獻。(責任編輯:李郁欣)

繪圖製表/劉姿嘉

本文轉貼自 天下雜誌616期  劉光瑩 呂國禎2017-02-15

Exit mobile version